这位敬业的天选打工人,一早就去厂里关心第一天销量了。
销售部也在加班,当天上架卖多少货,别人是不会告诉他们的。他们需要自己打电话到百货公司询问。
甚至离得近的,还要自己亲自去观察。
显然,前期工作没有白费。
厂里的产品才上架,当天就销售火爆。在大家自发的宣传下,许多人都来抢购了。
这种塑料制品价格不算贵,基本只要是有收入的家庭都买得起。
什么水杯面盆水桶这些,家家户户都用得着。
塑料厂本就是用的新技术,生产的塑料也更有光泽度,美观。加上设计和上面的图案,更是让日常用品变成了艺术品一样的。
又看到上面的图案上有许多自己在电视和电影上面看到的演员图片。顿时购买欲就来了。
才第一天,准备的货基本售空了。
现在才刚上班,好多加单电话就都打到销售部了。甚至除了东州市之外的其他市的百货商场都和他们联系了。
苏浔听完消息,心情也不错,但是也还算稳得住。这在她看来并不算稀奇。在这个市场竞争还不够大的时代,她用了这么多的手段,要是还卖不出去。那直接关门大吉得了。
“淡定。现在主要任务反而是生产方面了,你要监督好质量,千万不能为了加单,就影响质量。我们现在要的是口碑。前期口碑好了,日后不愁卖。不要把所有的希望放在演员身上,你得记住,我们和电影厂签约只有一年。这一年我们需要的不止是销量,而是要做好口碑。把因为这些演员才来购买我们产品的消费者留住。”
听到苏浔的话,李玉立才清醒过来了。第一次经历这种事儿,确实有些冲昏头了。
而且苏总说得对,千万不能依赖这些演员。就像人不能过度依赖被人一样,一旦被背刺,损失很大。
“苏总,我明白了!我建议找设计师设计产品,慢慢的降低演员出现在产品上面的频率,做好过渡。”
苏浔笑道,“对,没错。就这么安排。”
苏浔又让人与报社联系了,明天的头版头条必须是中外合资万家塑料厂产品大卖的消息。必须要使用连招,让消费者应接不暇。然后脑海里知道,这家塑料厂很有名,连演员都在用,卖得非常好。然后得出结论,这家的产品就是好。
什么?这消息不配上头条?加钱!
东州日报,总编有些发愁,合资厂要他们刊登的这个消息,实在不符合他们的风格。
但是对方又给得很多。这么拒绝了,感觉……
于是找社长商量这个事情。多一个人,多一个办法嘛。
社长看了看稿子,然后严肃道,“如今改开,不都很重视招商引资吗?外资在咱们这里投资办厂,生意火爆,这多符合如今的政策需求。怎么会不符合我们的风格呢?我看不止头版头条,在其他版面也可以稍微加点宣传。”
总编:……
苏老板舍得砸钱,第二天的头版头条果然全都是关于产品大卖的信息。
还配备了一张火爆抢售现场。
报纸还宣传了一波东州市领导成功招商引资,为东州招来了外资技术,生产了优质产品,提升了东州人民的幸福感。
第76章
陈市长看完报纸之后,很沉默。
他让秘书去打听了塑料厂的销售问题。得到的结果是,塑料厂如今正在加班加点的赶工。因为生产力不够,甚至还找到了平安镇的塑料厂代工。
现在整个东州市,只怕就这个塑料厂最热闹了。
再看看报纸,陈市长不得不佩服,做生意的事情还是要商人来做。
这奇奇怪怪的点子就是多。
以前的工厂,就是按照指标生产产品。现在也一样,没有人去想过怎么把产品卖出去。产品卖的还不好,全靠拼质量和政府的扶持。
看到苏浔这些套路,陈市长就想到了以后的市场变化,以后国营厂某些人不改变,更难生存下去了。
外来企业必定要对本土企业进行冲击。幸好东州之前是没塑料厂的,否则这会儿只怕也坐立不安了。
随着苏浔这一组营销连环套路施展,本应该慢慢熬出头的塑料厂,愣是一炮而红。在东州销量都开始有些供不应求了。
大有一种厂里刚开工,就感觉规模不够的感觉。
苏浔自然不能让厂里自乱阵脚,特意给销售部门开了个会。
“东州市不管货够不够,卖得是否火爆,都要限量。我们现在要的不单单是卖货量,还要趁着东风赶紧将影响范围扩大。如果将货物只供应给东州市,大家都买够了,再对外扩张就来不及了。”
“这种生活用品,东州市消费者买足之后短期内也不会再买,不要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。要把更多的产品用来铺向全省,临近省,乃至全国。”
“李玉立,拿钱去附近的省城砸给报社,将在东州的过程再走一次。”
李玉立赶紧应了。
苏浔又让她去首都或者海城砸钱。反正先上报纸再说。然后回来之后,继续循环宣传,把塑料厂上了首都和海城报纸的事情宣传一遍。
这样不就成了全国知名品牌吗?
苏浔还准备有钱了,后期去国外砸钱,让报社搞个什么塑料评选文章,什么全球十大塑料制品,排名不分先后,但是必须把她这厂排在第一行第一列的位置。
不过不着急,这是后期的事儿了。现在没这个钱,现在厂里规模也用不着这个招数。
被苏浔指点之后,本来已经有些头脑发热的销售部成员,都清醒了。